当前位置 : 浙江文明网 > 乡风文明

海宁: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

统筹资源 笃实创新

发布时间:2019-04-19 15:02:00 来源: 浙江文明网 海宁市文明办

  去年以来,海宁市按照中办《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》要求,深入贯彻落实上级专题会议精神,不断探索创新志愿服务模式,以网格化统筹资源、品牌化打造载体、菜单式配送服务,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更接地气、更聚人气、更有底气。

  一、坚持共建共享,网格化统筹志愿服务资源

  在推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历程中,如何满足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明需求,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。海宁是一座历史文化城、文明城,也是一座志愿服务城,为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各类公共服务资源,尤其是志愿服务资源的“聚合效应”,海宁围绕“在哪里服务”“由谁来服务”,网格化统筹各类志愿服务资源。一是搭建“一核四级”志愿服务平台。以农村文化礼堂为核心,按照“市、镇、村、点”四级工作设置,搭建全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,实现服务阵地的有效覆盖,让文明实践阵地成为志愿服务的“便民窗口”,群众的诉求和需求均有人听、有人帮。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各项工作,全市12个镇(街道)建立“新时代文明实践所”,发挥承上启下作用。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和文化活动中心,全市221个村(社区)全部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主阵地。打通文明实践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在企业车间、先锋网格、红色楼道、文化示范户、农业合作社等广泛设立458个文明实践点,如张惠烈家庭档案馆、南关厢素食馆等,疏通文明实践“毛细血管”。设立网上实践中心、“文明海宁?微实践”微信公号,志愿服务实现网上“下单”“接单”,让基层群众既在线下参与志愿服务,又在线上点赞文明实践。二是组建多元融合志愿服务队伍。实施“百千万”工程,培育1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样板点,1000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,10000名文明实践志愿者骨干,扩大志愿服务队伍覆盖,提升志愿服务水平。打破志愿服务力量体制内外界限,联合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两大力量,将政府部门“全、常、实”的优势和社会组织“专、精、特”的优势相结合,发动社工、文艺骨干、本地乡贤、新居民等各类群体,共组建519支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。目前全市共有志愿者15.2万人,每6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。

  二、坚持需求导向,品牌化打造志愿服务项目

  围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这一核心,我们以“民有所需,我有所应”为目标,把学习实践科学理论、宣传宣讲党的政策、培育践行主流价值、丰富活跃文化生活、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到志愿服务中来,结合五大服务平台建设,坚持找准群众需求做服务。一是宣传新思想,打造“乡村播报”服务品牌。李家村里的志愿者变身“主播”,配合着幻灯片,用“家乡话”解读“大政策”,把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,国内热点大事,本村政策信息,身边新闻,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等,用“小故事”阐释“大道理”,让群众能听能看,通俗易懂,实现了“把新闻播报开到村里,把新思想讲进百姓心里,把矛盾化解在沟通里”,用农民语言让新思想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二是弘扬新风尚,打造“身边文明”服务品牌。围绕提升文明素质,倡导文明新风,设置“弯腰一秒,拾起文明”“五彩庭院”“我孝您笑”“棉绵之情”等一批文明素质养成类的志愿服务项目,让基层群众在志愿服务中体验文明、践行文明,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感召文明。直击文明“堵点”,设置“乡村菜单”服务项目,通过志愿者上门劝导、发布节俭办酒菜单,铺张浪费、盲目攀比等陋习得到有效遏制,深入推进移风易俗。三是培育新文化,打造“文化有约”服务品牌。结合海宁潮文化、灯彩文化、名人文化三大特色文化,依托“潮韵非遗”“流动文博”““七彩文艺”“越剧惠民”等专业文化志愿服务队伍,设立了“艺术一堂课”“流动博物馆”“阅读推广人”等七大类“文化有约”志愿服务项目,用新时代新文化浸润人心。四是共筑新环境,打造“乡村治理”服务品牌。推广桃园村的“人手一把钥匙”模式,每个文化礼堂实践站都由参加文明实践活动的群众自主管理,让文化礼堂“门常开、灯常亮、人常来”。博儒桥村的“众筹服务”模式,通过走出“筹资、筹智、筹治”的一条新路子,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。兴福村推出“幸福(兴福)指数”实践模式,垃圾分类做好了没有,节俭办酒做到了没有,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参加了没有,这些都通过百姓评议,让群众既参与又得实惠,让乡风文明看得见摸得着。五是提供新关爱,打造“温暖关爱”服务品牌。全市所有村级实践站都设立党群关爱基金,积极发动新乡贤、志愿者等群体捐赠,筹集900多万元,营造了“大爱海宁”的温暖氛围。各级志愿者对困难家庭、残疾人开展关爱帮扶,实施“两富同行”温暖工程,在市、镇、村三级设立“好人好事银行”234家,党员群众做好事好比“存款”,换取生活用品好比“取现”,捐赠好比“转账”的做法,实现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”互助互动的常态志愿服务。探索“点亮微心愿”模式,向社会广泛征集微心愿,以圆梦的形式传递温暖,突出聊天谈心、陪同出游等精神关爱类的心愿,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关爱。去年以来,累计打造市级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35个,个个都是解决群众难点、化解文明痛点的好项目。

  三、坚持笃实创新,多样化探索志愿服务模式

  要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,要让基层群众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能够感受到获得感、幸福感,就需要在“如何服务”的问题上下足功夫,尤其是要在不断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中,提升志愿服务精准化、常态化、规范化水平。一是以“派单+点单”模式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。通过前期调查、排摸,市文明实践中心制定了3个大类、13个小类、202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菜单,通过海宁日报、“文明海宁”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媒体广泛传播。制作开发了“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单系统”,点开手机就能远程“下单”,实现基层开单、市级接单、群众点单、市级派单,实现精神需求和志愿服务精准对接、供需一致,有效解决了服务项目“供不应求”“供求不适”的问题。二是以“培训+礼遇”模式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。开展“志愿者课堂”“党员志愿大巴士”等多种形式的志愿者业务培训,截止目前共举办市级培训8期,镇(行业)培训36期,培训志愿者28000余人次。举办“我的志愿故事”宣讲大赛等活动,挖掘基层“最美志愿者”典型,引导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。完善志愿服务注册登记制度和嘉许礼遇制度,礼遇内容涵盖荣誉授予、免费保险、享受服务、兑换物资等多个方面,升级志愿服务网上平台,不断拓展志愿者招募渠道。目前五星级注册志愿者有21人,四星级111人,全市时长最长志愿者的服务时已达6636小时。三是以“督导+指导”模式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。建立上下联动统筹协调机制,每月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,统筹协调各项工作。各镇(街道)定期对接上级资源和基层需求,盘活各类文明实践阵地服务资源,打通文明实践供需通道。建立动态跟踪督导机制,市委定期会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,工作列入镇(街道)、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。组建了由专家学者、社会组织、基层群众等群体组成的顾问团队,通过“督导+指导”模式,加强对志愿服务项目培育、志愿服务资源整合、志愿者管理等方面的监督和指导。

 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次志愿服务培训的要求,切实发挥好主体作用和枢纽功能,精心设计接地气、有需求的项目,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、规范化水平,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做好榜样、当好示范!

标签:编辑:毛宁